你是否曾經想過:「我到底適不適合當職涯諮詢師?」
但下一秒又想:「可是我沒經驗、沒證照、沒接過個案⋯⋯我怎麼知道?」
其實,你不需要先做重大決定、也不需要先投入半年時間去上課,你只需要一個「最小可行性」。
這篇文章會教你一個能測試任何你想做的事的通用方法,並且提供一個五分鐘的職涯諮詢師體驗,讓你知道自己是否想朝這個方向前進。
想做一件新事情,不用先做重大決定
不論是想轉職、想進修、想開始一個副業,多數人卡住不是因為「做不到」,而是因為「我還不確定」。
但真正阻礙的,其實是:你還沒有真的體驗過。
你只是在腦袋裡想:「我好像可以?」
但你從來沒有用行動測試看看:
「我喜不喜歡?」
「我能不能?」
「我適不適合?」
所以你會一直停在原地。
在職涯諮詢裡,我們最常做的,就是把大目標拆成小行動
個案的問題常是這樣:
- 「我想轉職成行銷,但我怕我不適合」
- 「我想念研究所,但不知道讀不讀得下去」
- 「我想做自媒體,但我沒信心」
諮詢師不會叫他們:
❌ 立刻花 10 萬、2 年時間投入培訓
❌ 辭掉工作,馬上開始
❌ 短時間做一個重大決定
我們會做的是:把「很遠的目標」拆解成「能真的做到的下一步行動」,而這個方法就是「最小可行性」。
什麼是最小可行性?你能用它測試任何方向
最小可行性不是做決定,而是做測試。
也不是全力投入,而是:「用最低成本體驗那個世界」
它的目的只有一個:讓你得到足夠資訊,知道要不要繼續下一步。
幾個你一定聽得懂的例子
例子 1:想轉職成行銷 → 先經營一個小帳號
不用買課、不用看書,你只需要一個 IG 帳號,看自己能不能持續 5 天發文。
例子 2:想念研究所 → 先讀 10 篇該領域的論文
如果連 10 篇都看不下去,你大概就知道自己念研究所可能的痛苦狀態。
例子 3:想培養興趣 → 先試五種低成本活動
想攝影不需要馬上買相機
想打球不需要馬上買球拍
想畫畫不需要馬上買畫具
你可以借設備、參加體驗課,先看看感覺對不對。
這些例子的共通點都一樣:「用最小的投入,換到最真實的心得」
這就是最小可行性。
「我適不適合當職涯諮詢師?」也完全適用於同樣的方法
完全可以,而且效果比你想像中更快。
你不需要:
❌ 先報名半年課程
❌ 先接個案
❌ 先讀心理研究所
你真正需要的是:「先嘗試一次諮詢師的角色」
看看你在這樣的角色上是否有興趣。
因為很多學員報名學徒計畫之前,也都有同樣的疑問:
- 「我原本不確定,可是我體驗過諮詢就覺得好像可以。」
- 「我知道實際流程就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。」
你需要的不是更多資訊,而是一次真實的體驗。
我們設計了一個五題情境體驗:五分鐘帶你走過諮詢的真實流程
這不是測驗,而是一段小小的體驗。
內容包含:諮詢真實情境、你會怎麼回應、正確的諮詢回應,直接體驗「諮詢師的思考方式」。
五分鐘測驗你適不適合當職涯諮詢師
用五分鐘測試看看:
✔ 你在諮詢師角色裡是否自在
✔ 你會不會自然地想釐清與提問
✔ 你喜不喜歡「幫助別人變清楚」這件事
不用任何準備,也不用任何成本。
這是你能做的最安全、最有效的測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