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很喜歡傾聽別人的煩惱,也很常幫朋友分析問題,是不是蠻適合當職涯諮詢師?」
這是許多剛接觸職涯諮詢領域的人,最常出現的想法。
但現實是,職涯諮詢不只是靠熱情和好奇心,更需要系統性的引導能力、對人的理解力,以及穩定經營個人品牌的耐力。
以下整理 5 種常見情況,若你符合其中一兩項,代表你現在「可能還不適合」投入職涯諮詢師的專業養成。不是要放棄,而是幫助你更誠實地面對自己,找到更適合的起點。
一、你只想聽故事,沒有想引導行動
職涯諮詢的本質不是「聽人分享」,而是幫助對方從混亂中釐清現況、選擇路徑、規劃下一步。
因此,光有傾聽與陪伴還不夠,成為職涯諮詢師也需要有梳理資訊、引導個案進入行動的能力。
自我檢核:
- 你是否總是在聽完對方的故事後,不知道怎麼收尾或設計後續行動?
- 你是否總覺得給建議很冒險、不如安慰就好?
二、你對自己的職涯方向也很迷惘
成為諮詢師不代表你的人生要很完美,但至少要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覺察與整理,才有能力幫助他人。
當你自己也卡關、不知道怎麼選擇,就很難有餘裕為別人設計方案。
建議行動:
我們會建議你先從自我探索開始,為自己做一次完整的生涯設計(參考:《生涯規劃必修課》),釐清自己的價值觀與職涯方向,再思考是否要走上助人這條路。
三、你抗拒經營內容與品牌曝光
職涯諮詢師不像企業內部員工,有行銷資源、業務管道獲得穩定客戶來源。
自由接案的第一步,是讓人「找到你」與「信任你」。
這就需要你願意分享內容、累積可信度。
即便只是撰寫文章,也是一種自我揭露與專業展現。
自我檢核:
- 你是否會因為怕被看見、不知道要寫什麼,而遲遲沒有開始建立內容?
- 你是否覺得「寫文章」這件事不夠專業,或沒有價值?
四、你希望快速變現,沒有長期耕耘的耐心
職涯諮詢並不是一夕之間就能獲利的技能。即使你報名了一門實戰課程,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模擬、練習與內容經營,才有可能穩定產出與接案。
每個人的狀況不同,服務對象、擅長的產出形式也不同,因此不可能有一套快速複製的成功流程。
真正決定成果的,往往不是「課程本身」,而是你願意投入多少時間與心力,持續調整與優化。
就像:
- 上了畫畫課,不代表就能成為職業畫家,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持續練習、建立風格並曝光作品。
- 學了烹飪,不代表能成功經營一家餐廳,還需要經營策略與穩定品質。
- 閱讀了再多知識書籍,也不會自動產生轉變,真正的差別在於你是否能實際應用、反思,並轉化為自己的行動模式。
如果你急著變現、焦慮收入,可能會在初期進度緩慢時感到沮喪甚至放棄。
同樣地,成為獨立接案的職涯諮詢師,最重要的不是起跑的速度,而是能不能長期耕耘、累積內容、經營信任,並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方法。
建議行動: 從副業起步,先安排每週固定的進修與內容產出時間,避免壓力過大,同時培養穩定經營的節奏感。
五、你無法接受收入波動與自我管理
自由接案表示你要同時身兼諮詢師(服務提供者)、品牌行銷、內容企劃、客服與會計。有時案量波動,有時無人詢問,有時則忙不過來。
你需要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,才有辦法在這條路上走得長久。
自我檢核:
- 你是否會因為沒有人叮嚀,就沒有動力經營自己?
- 你是否很難安排進修、產出內容的時間,總是被其他事打亂?
那什麼樣的人,適合當職涯諮詢師?
- 有同理心,也能建立結構化的引導方式
- 願意分享、經營內容,不怕被看見
- 理解這是一場長期耕耘的旅程
- 有基本的時間管理與自我要求能力
- 對人有好奇,也對方法有追求
如果你符合其中多項,這可能是一個你能累積影響力與自由度的選擇。
起點不是證照,而是誠實評估自己
你不需要完美才能開始,但你需要「認真看見自己現在的狀態」。
這樣,才不會在培訓過程中迷失方向,或在接案初期被現實打擊。
推薦閱讀:如何成為職涯諮詢師?一站式入門指南:能力、培訓、收入與接案模式全解析
其他資源:
本文作者|怡葶 生涯設計師講師
7 年以上課程及諮詢經驗,協助 2000+人認識自我、釐清方向,擅長運用 AI 結合職涯輔導與發展,加速自我探索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