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很常跟朋友聊職涯問題,是不是蠻適合當職涯諮詢師?」
這是許多剛接觸職涯諮詢領域的人,常會出現的念頭。
確實能傾聽與陪伴是一個好的開始,但職涯諮詢遠遠不只是「聊一聊」而已。
為什麼諮詢需要學習?先看看下面這段情境。
情境一:朋友之間的聊天
朋友 A:「我最近好想離職喔」
你:「真的,我也有陣子這樣。是主管太煩?客戶要求太多?還是工作太累?」
朋友 A:「都有欸,而且我也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,想到未來就好焦慮。」
你:「那不然先離職休息,可能會好一點。」
這是典型的「聊天」場景,彼此分享經驗、共感彼此的不滿與煩惱,能帶來短暫的舒緩,卻很難從中得到真正的行動方向。
情境二:職涯諮詢的引導
諮詢師:「你說到對工作沒熱忱,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聊聊。你覺得『有熱忱』對你來說,是什麼樣的感覺或狀態?」
諮詢者:「應該是能學到新東西、做的事情有價值吧。」
諮詢師:「那你在目前工作中,還有這些元素嗎?還是這些感受已經慢慢消失了?」
諮詢者:「感覺越來越少,像在原地打轉。」
諮詢師:「聽起來你對停滯感很敏銳。那我們接下來可以一起釐清,什麼能讓你重新獲得成長感,並探索下一步的可能方向。」
這就是職涯諮詢的本質。
不是單純聽你說完一段故事,而是協助你釐清真正的問題,並引導出具體的行動方向。
「聊天」vs「職涯諮詢」:看不見的差別在哪?
聊天,是沒有目標、自由流動的對話;而職涯諮詢,則是有目標、有進展的引導過程。
以下是幾個常見差異:
項目 | 一般聊天 | 職涯諮詢 |
目的 | 傾聽、陪伴 | 協助釐清與前進 |
結構 | 自由發揮 | 有明確階段與引導方向 |
角色 | 對等、隨興 | 一方負責引導、設計對話 |
成果 | 情緒抒發為主 | 有思考、有行動、有整合 |
在職涯諮詢中,對話不是漫無目的的閒聊,而是一種「帶領諮詢者產生轉變」的過程。
我們不是來給答案的,而是協助諮詢者釐清混亂的現況、辨識真正的問題、整合資源與選項,並帶出具體的下一步行動。
而這樣的對話,往往有明確的引導結構。
如果你想從單純聊天,到成為真正能帶來改變的職涯諮詢師,就需要建立一套有系統的對話架構。
一場有效的職涯諮詢對話,常見的三大引導步驟
步驟一:建立信任與釐清目標(開場)
開場不是閒聊,而是為這段對話定調。
- 如何讓對方快速進入狀況,知道這場對談的目的是什麼?
- 如何用同理與提問,讓對方願意打開自己?
- 如何在短時間內,找出諮詢的核心主題?
引導示範:
「今天我們有一小時的時間,我會陪你一起釐清目前的狀態與困惑,並找出下一步的方向。你目前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?」
步驟二:探索與聚焦(過程)
這是整場諮詢的「主軸」,需要協助對方釐清問題背後的問題。
- 是資訊不足,還是信念卡住?
- 是不清楚自己要什麼,還是不知道怎麼做?
- 如何從散亂的敘述中抓住關鍵?
這一段需要大量的傾聽、提問、釐清、重構。
引導示範:
「聽起來你現在有三個選項在考慮,讓我們一起看看,這三個選項背後,你真正在意的是什麼?」
步驟三:整合與行動(聚焦收斂)
職涯諮詢不是心靈談話,而是要有具體的前進方向。
- 這次談話中,對方有什麼新的發現?
- 下一步可以做什麼具體行動?
- 如何協助對方把抽象的想法轉成實際的動作?
引導示範:
「如果你這週要做一件小事,來幫助你更靠近這個選項,你會想從哪開始?」
為什麼職涯諮詢需要學習?
因為職涯議題的背後,往往不是只有履歷與職缺資訊,而是:
- 一個人對自己價值觀的理解
- 對未來生活樣貌的不確定
- 對外在期待的矛盾與掙扎
諮詢師要有能力「聽見沒有說出口的話」,要有方法協助對方釐清內在邏輯,更需要懂得在有限時間內,帶領對方整理、前進。
這些不是天生就會,而是需要刻意練習與經過訓練的。
想成為職涯諮詢師,可以從哪開始?
- 探索自己的動機: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對這件事情有興趣。
- 實際觀摩學習:實際進行職涯諮詢,並觀察諮詢師如何進行引導。
- 建立內容與影響力:練習產出、分享你對職涯議題的觀點,慢慢累積信任。
推薦閱讀:如何成為職涯諮詢師?一站式入門指南:能力、培訓、收入與接案模式全解析
其他資源:
職涯諮詢師,是一場不斷精進的專業之路
如果你不只是想「陪伴」,而是想「引導」對方看見方向、創造行動,一定要記得:
職涯諮詢不是聊天,是一場有目標的深度對話。
學會引導,不只是為了他人,也會讓你自己成為更有洞察與影響力的人。
本文作者|怡葶 生涯設計師講師
7 年以上課程及諮詢經驗,協助 2000+人認識自我、釐清方向,擅長運用 AI 結合職涯輔導與發展,加速自我探索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