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成為助人工作者,卻在「心理師、教練、職涯諮詢師」之間搖擺不定?
其實這三者都強調陪伴與對話,但背後的訓練背景、工作方式與角色定位都有所不同。
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次搞懂三者差異,並幫助你找到最適合你的切入點。
為什麼大家常常搞混這三種角色?
當你說出「我想幫助別人找到方向」,身邊的人可能會問你:
- 那你是心理師嗎?
- 是不是像企業教練那樣?
- 所以你會幫忙找工作嗎?
這些問題反映出大多數人對「助人職業」的模糊印象。
事實上,心理師、教練與職涯諮詢師雖然都使用對話作為主要工具,但目的、方法、培訓歷程、服務對象都不一樣。
三個角色的切入角度:
- 職涯諮詢師:先協助你理解「我現在卡住的點是什麼」,釐清現況與選項,制定實際可行的下一步規劃。
- 諮商心理師:從你的情緒與心理狀態切入,深入內心探索焦慮的來源、過往經驗、內在壓力,進行深層療癒。
- 教練(Coach):關注的是當下與未來,幫助你釐清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,設定目標、設計行動。
三者方法不同、工具不同、也服務不同階段的「卡關者」。
以下用一張比較表,快速帶你掌握三者的主要差異。
職涯諮詢師、諮商心理師與教練比較表
項目 | 職涯諮詢師 | 諮商心理師 | 教練(Coach) |
主要目標 | 協助個人釐清職涯方向,設計可行方案 | 協助個人處理心理與情緒議題 | 協助個人設定目標、激發潛能並持續行動 |
角色定位 | 問題引導者、陪伴行動者 | 情緒療癒者、心理照顧者 | 激勵者、目標促進者 |
服務對象 | 想轉職、找方向、求職卡關、斜槓起步者 | 長期焦慮、憂鬱、情緒困擾者 | 想提升表現、完成目標者、自我突破者 |
訓練背景 | 多元背景,搭配生涯輔導、心理學、實作訓練 | 心理研究所、實習、國考 | 國際教練課程(ICF、AndAction 等) |
工作方式 | 一對一諮詢、講座、工作坊 | 心理諮商(50 分鐘/次) | 教練對談、目標設定、定期跟進 |
工作場域 | 個人接案/校園/就業服務中心/職涯輔導機構 | 諮商所/學校/社福機構/企業 | 企業教練、個人接案 |
是否可自由接案 | 開放市場,可自由接案/合約合作 | 需在監督機制下執業 | 多為自由接案形式 |
重要提醒:如有明顯情緒困擾,建議轉介專業的心理師進行處理。
哪一種助人工作適合你?從特質與偏好來判斷
三個簡單的自我提問,幫助你更清楚自己適合哪一個角色:
1. 你喜歡處理哪一類問題?
- 如果你對人們的情緒狀態特別敏銳、能承接深層情緒 → 心理師
- 如果你擅長激勵人前進、達成目標 → 教練
- 如果你擅長分析與策略,能幫助人找出下一步 → 職涯諮詢師
2. 你喜歡「陪伴」還是「推進」?
- 喜歡慢慢陪伴、深入對話:心理師或職涯諮詢師。
- 喜歡明確目標、行動推進:教練或職涯諮詢師。
3. 你偏好與個案建立短期還是長期的合作關係?
- 希望深入長期陪伴(如:心理歷程、目標追蹤):心理師或教練
- 希望聚焦當下問題、短期釐清方向:職涯諮詢師或教練
4. 你願意投入多久的訓練?
- 可接受 3~5 年(甚至更久)的培育歷程:諮商心理師。
- 約半年到一年內具備實務能力:教練或職涯諮詢師。
5. 從這 5 個問題幫助你釐清定位
- 我最有耐心傾聽的,是哪一種困擾?
- 我喜歡幫助別人釐清問題?還是陪伴走過情緒?還是協助設定目標?
- 我未來希望接觸的是什麼樣的客戶?
- 我期待的收入來源是什麼形式?(自由接案?平台合作?)
- 我對助人工作的期待是什麼樣的成就感?
寫下這些問題的答案,你將更清楚自己適合的助人角色。
在助人的路上,沒有哪一種角色比較「高級」或「正確」,而是哪一種更適合你?
當你理解這三者的本質差異,不僅可以做出更適合自己的職涯選擇,也更有能力支持他人找到適合的幫助。
推薦閱讀:如何成為職涯諮詢師?一站式入門指南:能力、培訓、收入與接案模式全解析
專業助人者發展路徑
心理師
- 主修諮商心理,完成全職實習、接受督導
- 取得最低文憑碩士學位,考取諮商心理師國考
- 約 3-5 年完整訓練
教練(Coach)
- 不需國考,重視實務經驗與持續進修
- 可參加 ICF、AndAction 等教練認證課程
- 先為自己賦能,再發展個人教練風格
職涯諮詢師
- 不需國考,透過專業培訓課程與實習累積經驗
- 重視實戰能力與內容經營,接案需建立品牌
- 門檻彈性高,適合自由工作者、斜槓、助人者轉型
每一種助人角色都有其價值,也都有對應的界線與限制。當你理解三者的差異,就能在投入這條路時選對學習路徑。
本文作者|怡葶 生涯設計師講師
7 年以上課程及諮詢經驗,協助 2000+人認識自我、釐清方向,擅長運用 AI 結合職涯輔導與發展,加速自我探索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