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曾經懷疑自己的能力,覺得事情做得好只是運氣嗎?是否害怕別人會發現「其實我沒那麼厲害」?即便取得不錯的成果,內在還是焦慮不安嗎?
如果這些問題讓你感同身受,那你並不孤單,冒牌者症候群(Impostor Syndrome) 是許多人在成長與成功路上會面對的心理關卡。
這場講座怡伶透過自身的成長歷程與職涯轉折,帶你一起進入冒牌者症候群的內在世界,不只是告訴你「如何克服」,更希望帶給你力量,讓你相信:你其實比自己想的還要強大!
70% 的人曾有冒牌者症候群的感受
怡伶的學生時期一路上都是進資優班,親朋好友總是大力稱讚,但其實在數學競賽和科學展覽能深刻感受到其他同學比自己優秀,因此產生許多自我懷疑。
即使獲得讚美,內心仍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,認為自己不如他人。
出社會選擇軟體工程師一職,在工作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難,身邊很多優秀同學加入 Facebook、Amazon 等世界級大公司,自己也曾嘗試應徵但未被錄取,需要快速且持續深耕技術,覺得實在跟不上。
後來決定創業,剛開始自己必須負責寫程式開發產品,發現只要有動力,就能克服對寫程式的恐懼。也開始分享技術知識給其他人,從中獲得成就感。
跳脫永遠不夠好的自我懷疑
如果可以回到「自我懷疑的當下」,怡伶想對自己說:一次做不好 ≠ 永遠做不好 ≠ 我不好
將恐懼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和計劃,可以嘗試思考:
「我想獲得什麼樣的成功?」
「我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?」
「我可以如何做得更好?」
除此之外,可以練習覺察「自我評價」與「他人評價」的差異,冒牌者症候群很可能出現於過度聚焦自己的負面評價,遺忘了外界對自身的肯定,因此,可以嘗試記錄下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件,作為低潮時拿出來肯定自己的素材。
當收到外在的批評時,判斷是情緒性的還是有建設性的回饋,來評估是否要做出調整。
使用 AAR 為自己擬定更具體的行動
AAR(After Action Review)是透過紀錄,思考之後如何做得更好。
- 記錄:區分出「事實」、「觀點」與「情緒」。
- 回顧:辨識成功與可以改進的空間,客觀看待自己的進步。
- 肯定:看看做得好的地方,以朋友的角度給予自己讚美。
- 改進:針對不足之處,訂定可改進的計畫,進行嘗試。
這個紀錄不需要完美,只要你看得懂就好。
從今天最有感的三件事來記錄試試看吧!
其實,「冒牌者症候群」是你在乎、努力與成長的證明,你的累積都是有價值的。
對自己善良,你値得一切的美好。
想要找怡伶一對一諮詢,歡迎點擊預約。
講者怡伶現任資深軟體產品經理 &Aiworks 講師
- 10 年軟體產業經驗,經歷過大至千人小至 2 人的公司
- 7 年以上軟體新創經歷,熱愛具有生命力的環境
- 3 年軟體相關技術教學經驗,數十場相關課程與與工作坊
- 2 年生涯與職涯諮詢經驗,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找到自己的 Ikigai